优美句子网

导航栏 ×
你的位置: 范文 > 名人名言 > 导航

荀子经典名言

发表时间:2024-08-15

荀子经典名言41句。

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。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——《荀子·修身》。”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名人格言?名人名言可以感化我们走出自闭的困境,优秀的名人格言能够促进我们全面成长。经过一番翻阅小编找到了一系列与荀子经典名言有关的文献资料,我相信读完这些句子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!

荀子经典名言(1--21条)

1、荀子的《荀子·荣辱》曰:“故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以言,深于矛戟。”好话就像衣服一样,温暖人心;恶语伤人,就像矛尖伤人一样,还要入骨三分。

2、以治气养生,则后彭祖;以修身自名,则配尧舜。——荀子

3、天之生民,非为君也;天之立君,以为民也。

4、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。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

5、赏不欲僭,刑不欲滥。——《荀子·致士》

6、人何以知道?曰:心。心何以知?曰:虚壹而静。

7、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,隆礼次之。上不能好其人,下不能隆礼,安特将学杂识志,顺诗书而已耳。则末世穷年,不免为陋儒而已。将原先王,本仁义,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。若挈裘领,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。不道礼宪,以诗书为之,譬之犹以指测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锥餐壶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故隆礼,虽未明,法士也;不隆礼,虽察辩,散儒也。

8、良农不为水旱不耕,良贾不为折阅不市,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。——荀子

9、君子耻不修,不耻见污。

10、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,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。

11、鸟穷则啄,兽穷则攫,人穷则诈。

12、杀一无罪非仁也,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。

13、言而当,知也;默而当,亦知也。

14、得众动天,美意延年。——《荀子·致士》

15、在现代社会中,积德行善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,可以为社会带来正能量,也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人生体验。

16、圣可积而致,途之人能够为禹。——《荀子·性恶》

17、表示成功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。这句话也是

18、道虽迩,不行不至。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——《荀子·修身》

19、田野荒而仓廪实,百姓虚而府库满,夫是之谓国蹶。――《荀子・富国》

20、以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”,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,都能进步,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,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。这两个比喻,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。不过,要能“青于蓝”“寒于水”,决不是“今日学,明日辍”所能办到的,必须不断地学,也就是说:“学不可以已”。所以,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,催人奋进。

21、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。——清代·蒲松龄意思:有志向的人,做事都会成功、就像项羽破釜沉舟,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。

荀子经典名言(22--42条)

22、醯酸,而蚋聚焉。故言有招祸也,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其所立乎!

23、君者,民之源也。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

24、【2】指规则、礼法。引申为人的言行正派、老实。

25、君戒专欲,臣戒专利。

26、君子曰:学不能够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27、圣人知心术之患,见蔽塞之祸,故无欲无恶,无始无终,无近无远,无博无浅,无古无今。《荀子解蔽篇》

28、不可学、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,可学而能、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。是性、伪之分也。

29、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《荀子·劝学》

30、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。友者,所以相有也。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

31、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;怨人者穷,怨天者无志。

32、人非生而知之,故事有教,而后能知。(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,gùshìyǒujiào,érhòunéngzhī)。意思是人生来不是就会知道一切,只有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,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的道理。

33、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——《荀子·天论》

34、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。――《荀子・劝学》

35、见《荀子·儒效》。知之:知道道理。行:行动,实践。敦:厚。这两句大意是: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,虽然知识很丰厚,也必将遇到困厄。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“知行”观。在社会生活中,“知”很重要,无“知”就没有人类文明,但“知”并不是目的,“知”是为了“用”、“知”而不会用,不能变成行动,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,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,学以致用的观点,现在看也是正确的。

36、相形不如论心,论心不如择术。

37、乐易者常寿长,忧险者常夭折。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

38、身劳而心安,为之;利少而义多,为之;事乱君而通,不如事穷君而顺焉。

39、怠慢忘身,祸灾乃作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40、这是有原因的,也是有道理的。

41、不慕往,不闵来,无邑怜之心,当时则动,物至而应,事起而辨,治乱可否,昭然明矣。《荀子解蔽篇》